
原料处理
原料处理是代用茶加工的第一步,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效。
粉碎程度:草本原料通常需粉碎至20-40目。粉碎过细则可能导致冲泡时溶出杂质,影响口感;过粗则会使有效成分提取率降低,影响产品功效。
混合均匀性:为确保功效成分分布均匀,需采用V型混合机混合至少15分钟,混合变异系数(CV)应≤5%。
灭菌工艺:原料需经过灭菌处理,常见方法包括辐照(剂量≤100kgy)或蒸汽灭菌(105℃维持10分钟),以避免微生物超标问题。
包材选择
包材不仅影响产品外观,还关系到茶叶的保鲜、冲泡体验及安全性。
滤纸:普通茶包多采用PET+PP复合滤纸,耐高温且热封性好;部分产品使用订书钉固定,但需注意金属污染风险问题。
尼龙网袋:适用于高端花草茶,透水性好且耐沸水冲泡,但是成本比普通滤纸高约30%。
外包装:功能性草本茶通常采用铝箔复合膜包装,具备防潮、避光和保香性能,尤其适合含挥发性成分的产品。

关键质控点
代用茶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以下关键指标,以确保产品符合行业及客户要求:
浸泡释放率:5分钟内有效成分溶出率应≥80%,具体检测方法需按客户要求执行。
微生物限度: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需≤100 CFU/g,原料农药残留需符合欧盟EU 396/2005标准。
茶包完整性:冲泡时茶包不得破裂,滤纸克重需≥12g/m²以保证强度。
功能性茶包特殊要求
若代用茶涉及功能性宣称,需特别注意合规性:
功能性标注:普通代用茶不得标注保健功效,如需宣称功能,必须申请保健食品标志(即“蓝帽子”)。
溶出控制:需提供功效成分(如黄酮类)的溶出度数据,通常要求溶出率≥80%,以确保产品实际效果。

代用茶代加工的工艺流程涵盖原料处理、包材选择、生产质控等多个环节,每个步骤均需严格把控。企业应根据产品定位和客户需求,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,并确保符合相关法规要求,才能生产出安全、高效、符合市场需求的代用茶产品。